“为了我们的漏水问题,你们都跑了好多趟哟!谢谢法官……”刘大妈一边笑着说道,一边递过锦旗。
案情回顾
刘大妈与张大妈系多年的朋友兼邻居。2024年5月,刘大妈发现房屋厕所和次卧漏水严重,刘大妈认为可能是张大妈家的厕所防水未做好,而张大妈认为可能是公用主管道漏水。双方多次商量无果,眼看房屋越漏越厉害,墙面脱落面积扩大。刘大妈多次找到居委会、派出所、镇政府等部门解决均未果。今年6月,刘大妈向打通人民法庭提交了诉状。
法院审理
打通人民法庭在收到诉状后,考虑诉讼成本问题并未当即立案,相邻漏水案件一旦启动鉴定程序,鉴定费用动则上万元。鉴定周期也较为漫长,可能会导致房屋损失扩大。因此,法官拟定了处理方向:尽量实现诉前调解。于是,法官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,并赶往现场勘察漏水情况。
在第一次勘察过程中,双方对立情绪严重,相互辱骂,法官告知双方保持冷静,并说明此类案件的基本处理程序。第二次勘察时,双方情绪有所缓和,但仍对漏水原因各执一词,坚决申请鉴定。法官当场询问鉴定机构,鉴定费用估计2万元。双方听后顿感吃惊。法官趁热打铁,告知楼上张大妈如不及时修复,将会造成双方不必要的损失。双方一致同意自行找防水公司的人员前来查看原因,但要求法官必须在场才安心。第三次法官与防水公司人员一同进行勘察现场,对漏水原因进行确认。防水公司人员查看后认为是楼上张大妈的厕所地漏导致案件发生。但张大妈不服,决定自行找人来看看。张大妈自行找的防水人员也认为是她的厕所地漏导致。这次,张大妈心服口服,决定自行处理防水。双方一致同意1个月的时间内处理完毕。2024年7月9日,双方表示已经补漏完毕,并都邀请法官去确认一下修复情况。这时,双方都喜笑颜开,两家老邻居握手言和。
“小”法庭施展诉源治理“大”作用。綦江法院充分利用诉前调解机制,化解矛盾于萌芽,从漏水到修复,法官全程跟进,2个月的时间圆满解决漏水问题。